一、案由选择
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当前,我市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体系框架搭建、主攻方向明晰,但面临挑战也较多,特别是在大项目、好项目上较为缺乏,亟待提质扩量推进项目和人才招引,夯实产业基础、做强产业支撑。
二、政策依据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安徽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规划(2018——2030)》、《池州市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八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的实施意见》。
三、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初具规模。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起步态势良好,池州高新区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初步完成数字经济核心业态集聚,大渡口经开区聚焦智能终端装备(云端门禁系统)产业集群初具雏形,青阳经开区柯力电气是全球最大钢制传感器的制造企业和工业物联网应用拓展引领者之一。此外,池州经开区被评为全省优秀电子信息产业园,池州高新区成功入选全省首批创新型智慧园区试点。
二是场景应用加速推广。“人工智能 ”在工业、农业、旅游、政务、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领域的应用逐步推广,产业链不断延伸。已有34家企业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认定,已建或在建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达60多个,其中21个数字化车间、5个智能工厂获得省级认定。数字政府建设深入推进,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政务协同办公平台建成使用,开通账号近2万个;建成以政务服务网为pc端、皖事通app为移动端的政务服务总门户,以及政务数据归集、交换、共享、分析、处理的支撑中台和业务管理后台,形成“智慧政务”平台。智慧学校、“智医助理”、智慧健康养老、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金融等加速发展。
三是数字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宽带池州”建设明显加速,固定宽带用户数达67.8万,移动基站数达到3000座,4g网络基本实现全市广泛覆盖,5g网络初步覆盖主城区和热点区域,“无线城市”、“宽带乡村”全面推进。智慧政务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外网横向覆盖107个市直单位,纵向联通市县乡村四级,为办公运行和政务服务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基础网络。以“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成一个政务核心云为主、n个应用云为补充的“1 n”政务云体系,有力支撑政务信息化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建设。物联网加速推广应用,视频监控共建共享局面初步形成。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初具规模,建成市域空间、人口、法人、政务事项、城市部件、城区基础网格信息等重要基础数据库,归集政务数据526类、经济数据607类以及社会数据508类。
四、存在问题
一是企业数量体量不足,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我市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智能教育装备、智能识别装备制造、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产业,散布于集中区、经开区、高新区、大渡口经开区、青阳经开区等多个区域。总体产业层次能级较低,上下游配套完善的产业链条尚未形成,群弱、短链同时存在。
二是产业工人短缺明显,优秀人才较为匮乏。我市在吸引外来人才、促进外来优秀人才落户方面短板明显,又缺少名校大院,高端技术人才和龙头企业领军人才缺乏,研发资源不足,核心关键技术产品缺失,人才质量和数量难以匹配产业发展需求。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全市近15%的装备制造业规模企业没有研究开发项目,博士生、研究生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
三是平台支撑能力不强,创新研发能力薄弱。国家级和省级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平台及系统支撑能力几乎空白,尚未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专项孵化器、专业公共服务平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数量少、质量较低,无法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值。
五、建言方向
一是进一步发力项目招引。坚持招大引强。突出沪苏浙、京深广、成渝等重点地区,着力招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区域(行业)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优质项目。突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等重点数字产业,绘制产业链图谱,着力引进落地创新性、基地型、补链型、终端型项目。突出平台型、上市公司、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梳理企业基本情况、主要业务、核心技术、发展布局,建立项目库和企业库。注重以“数”招商。探索通过数据资源开放、政府数据授权试点等方式,吸引大数据企业、数据要素等市场主体落户;开放数字应用场景,探索整体设计、组团打包模式,整合做大信息化项目资源包,通过项目建设引进一批数字产业领军企业;设立数字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政府基金引导的形式,引进一批数字产业链骨干企业。汇聚招商合力。建立完善全市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项目库,县(区)、集中区、开发区结合本地部署,编制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双招双引”指南,重点反映本地营商环境、产业政策、优势产业、重点园区、要素价格等情况供企业了解。发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协会作用,举办发展论坛和沙龙,协助政府联系服务企业,营造良好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二是进一步强化招才引智。培育产业工人队伍。研究制定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创新创业、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培育等政策措施,鼓励支持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在池高校院所引进高端人才,办好或增设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相关专业。鼓励池州学院、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开展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学科专业共建等,开设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订单班”。集聚高层次人才。聚焦高端人才服务、创业项目孵化、人才成果展示、资源共享交流等,打造一站式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人才服务平台。鼓励院士团队、博士后团队来池建立工作站,引进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科研技术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人才。建立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领域“技能人才-创业人才-创新人才—高精尖人才”多层次人才储备库。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制定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紧缺人才引进目录,鼓励县(园)区对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紧缺人才、拔尖人才、技能型人才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各类人才依靠专利技术、尖端知识等参与收益分配。支持留学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并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加强人才服务,在户籍和居住证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险和医疗保健等方面为产业人才提供优质服务。推进人才安居工程,在住房方面给予产业紧缺人才适当的倾斜。
三是进一步提质平台建设。打造高端研发平台。支持头部企业建设数字产业领域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创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依托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共建产学研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参与g60科创走廊建设,在长三角区域建设发展“创新飞地”,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打造高端智库平台。组建池州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研究院,研究院可由院士级高端人才领衔,以产业协会及会员企业为支持,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相关专业学院为落实团队,以高能级科研人才、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基础支撑,引入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建立一批政产学研用创新共同体,立体化打造1 1 1(研究院 孵化平台 科技园)体系,实现人才、项目、产业的多元聚集推进模式。打造高端“双创”平台。构建“孵化器(众创空间) 加速器 产业基地 企业总部”全链条服务体系。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梯度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基地),为入驻企业和创客提供标准化厂房、办公用房、多功能会议室、公共服务大厅等多种服务场所。加快布局、建设和运营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众创空间,与创新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