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届2次]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凯发平台

| | | |
您当前的位置: 政协提案
[5届2次]关于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浏览次数:4396   信息来源:市政协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3-13 10:53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开发区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平台,先后制定出台印发《关于推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不断推动各级开发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全市6个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产业培育蓬勃向好,转型升级成效明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支撑。但与此同时,我市开发区还存在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产业发展层次不够高等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聚度不高。一是产业规模不大。与周边城市相比,产业集群规模有不小差距。比如,芜湖市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滁州市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超过千亿元,而我市体量最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2021年产值不足300亿元;半导体产业2021年实现产值不足150亿元。二是规模企业带动力不够强。各类主导产业2021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中,贵池区(高新区)40家,东至县37家,青阳县28家,经开区24家,集中区20家,60%以上单个企业产值不足亿元。三是亩均指标不尽如人意。2022年全市亩均税收为14.1万元、亩均营业收入264.4万元,而全省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和亩均营业收入分别为16.6万元和355.1万元,差距较为明显。 

(二)资源要素制约明显。供地项目土地指标增量受限,对开发区项目建设均有影响。“双碳”考核刚性约束不断加强,节能减排与项目建设“两难”矛盾日益凸显。此外、人力资源方面,各开发区高技能人才和一般技工均存在短缺现象。资金支持方面,基金管理和运营水平不高,产业基金撬动性不强,私募基金目前仅贵池区(高新区)、经开区两家开发区取得管理人资格,“基金丛林”尚未形成。
  (三)产城融合进程不快。产城融合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尤其对于池州来说,更是吸引产业人口、外来人口转化、破解人口规模问题的“开瓶器”。但受财力影响,各级开发区不同程度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不高、公共服务配套短板明显问题,比如,池州东部三区(江南集中区、池州经开区、贵池高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短板较多,与“东部产业新城”定位的公共服务功能还有相当差距,制约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

二、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一是推动协同发展。作为全市“经济发展主战场、改革开放主平台”,各级开发区应围绕全市“八大产业”布局,一体规划、差异发展,形成主导产业不交叉、附属产业链相关联的协同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分类指导,向特色化方向发展,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本地优势的的产业集群,如青阳县开发区在镁合金产业深加工领域、江南集中区在铝制品深加工和信息技术、经开区在新型显示和车规级半导体领域、高新区在新材料领域深耕发力,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坚持科技创新。抓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围绕省、市重大战略需求,主动对接、深度嵌入省、市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以搭建平台体系完善创新布局、以培育科创企业激发创新活力、以聚合资源要素优化创新生态。鼓励园区、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及协会等新组织合作,建设研发中心或研究院。着力打造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有力促进科创、初创企业和项目成长。三是扶持头部企业。坚持做大产业链头部企业,推动优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聚,支持兼并重组上下游企业,鼓励开展技术改造、资本扩张,实现由分立器件向系统集成、整机制造升级,打造终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二)厚植产业要素土壤。一是加快低效资产清理。各级开发区均不同程度存在用地指标紧张和低效、限制资产(用地)并存问题,建议加快推进资产清理工作,努力通过破产重组、重整整合、市场化收购等方式,变存量资产、低效资产为增量资产。二是加快推进亩均效益改革。完善亩均效益改革有关政策,根据评价结果,实行差异化能耗、融资等政策扶持,并完善落实低评价企业、项目退出机制,推动各类资源向高附加值产业和龙头型、高成长企业集聚。三是打造基金丛林。努力发挥基金乘数效应,推动资本、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引导基金、科创基金等为矩阵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加强企业发展全程扶持。推动建立“省级母基金 市级子基金”、“市级母基金 特色产业子基金”模式,形成上下联动、双向支持良好格局。四是推动各层次人才集聚。进一步完善人才普惠政策,补充吸引包括高级技工等技能型人才。大力引进建设产业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服务平台,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同时,统筹购置、建设人才公寓,支持企业解决好住宿等问题。

(三)坚持产城融合方向。东部产业新城(东部三区)事关池州跨越发展全局,对主城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人口集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应率先突破。一是统筹资金平衡。切实夯实开发区资金链,超前谋划、综合施策、分类推进,针对经营性现金流项目,通过f epc等模式,解决启动资金不足问题;针对市政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通过专项债缓解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并积极包装争取eod、低效资产清理锋项目,获取政策性银行资金支持。其他类型项目可通过供应链融资、abs等多种短期金融手段,实现收支平衡。二是完善服务功能。加快实施现有市政道路和内部路网提升工程,有效提高运力载荷和城市形象。同步统筹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加快布局引进高端医疗、教育、文化、商业综合体、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形成15分钟生活圈,项目引进应坚持统一布局,避免“一区一中心”现象。同时,建设中应注重呈现池州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山形水脉特征,塑造具有池州味道、滨江特色的城市风貌,努力建设“江望城、城望江”的美丽家园,成为平天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自然过渡和有益补充,形成江、湖、城鼎足相望格局。三是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围绕九华湖、龙眠山、江口河等重要生态节点,深入实施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同步加强防洪调蓄等能力建设,系统性提高城市防灾减灾抗灾体系和能力。

(四)着力推动深化改革。目前,江南集中区、池州经开区、贵池高新区等均已实施雇员制等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建议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管委会 公司”模式,推动企业化管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厘清权责边界。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属地权力职责边界,将能够下放的审批权限赋权下放,需要剥离的社会事务职能全部剥离,各级开发区轻装上阵。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全面推行“三年倍增”计划,并切实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税收、规上企业及亩均评价指标考核权重,突出“以实干论座次、以实绩论英雄”。三是推进国企改革。按照市场化运作机制,全面理顺政府(管委会)与公司的权责关系,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市场化转型,着力在基础和配套建设、基金市场化运作、资金保障等方面发挥“领头雁”、“压舱石”作用。四是加快打造智慧园区。引入环保管家、金融管家、人才管家、能源管家、物流管家等第三方服务机制,推动政府、园区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资源深度耦合共振,形成智慧综合服务平台。 


k8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人生 copyright@2002-2012 chzzx.gov.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政协池州市委员会 主办单位 站点地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安徽省池州市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池州市清风东路99号 电话:0566-208821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