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国内各地纷纷出台相应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本地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我市在医养结合方面主动作为,鼓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创新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水平。截至2020年底,我市已有88家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医疗就诊绿色通道,29家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7家纳入医保定点范围,3家荣获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十四五”时期,我市人口老龄化将快速发展,高龄、残疾、失能、独居和空巢老人数量持续增加。建立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让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十分迫切。
一、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存在的不利因素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医养结合机构数量少,在机构的扶持、运作、制度建设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一是统筹协调难度大。目前,医养结合所涉及的主管部门有民政局、卫健委和医保局,由于“医”“养”分属不同专业领域,各部门的政策以及对相关政策的认识、调整和落实难以做到协调一致和横向整合。二是财政投入有限。虽然各地都重视医养结合,但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还很欠缺,拿出资金奖补医养结合发展的还很少。居家养老供养能力不足,各种涉老津贴、补贴标准较低,覆盖面不广。另外,在医养结合机构建设用地供给、水电燃气定价、税费优惠减免、资金信贷支持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三是缺乏专业的医养服务和护理人员。养老和医护工作一线都存在工作压力大、薪酬待遇低、人员流动快、岗位招人难等系列问题。
二、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攻坚克难勇担当,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将医养结合发展作为重点民生工程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市政府要建立高规格医养结合工作领导小组及联席会议制度,发改、卫健、民政、医保、人社、财政、国土、供电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相互配合。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服务质量评估和退出机制,组织专家或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确保政府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医养结合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二)众人划桨开大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制定完善养老服务和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将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活动场所、“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老年人基本保障等方面主要指标纳入发展规划,落实好市政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研究制定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办护理型养老机构的相关政策。二是落实好老年人高龄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以及高龄困难老人意外伤害保险。借鉴安庆市做法,通过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视情对包括临终关怀的老年人以及需要家庭护理、社区护理和医院专门护理的老年人购买护理服务。三是继续探索医养结合“家庭养老床位模式”,通过政府扶持、非营利性机构运作、社会积极参与,加快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建设,开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试点,以点带面把养老机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延伸到每个家庭。
(三)千锤百炼始成钢,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完善专业人才培养、评聘和使用机制,将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纳入卫生部门统一管理,在资格认定、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享受与其它医疗机构同等待遇。支持引导养老护理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岗位补贴。建议池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学科设置,加强对医养结合医护人员培养培训,增加年轻专业人员数量,优化队伍结构,提升整体素质。二是完善人员岗位建设配套政策。对医养结合型医疗机构,合理增加护工人员岗位,保障基本服务需求;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合理增加医护人员岗位,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对社会力量开办的医养结合机构,根据投资规模合理核定医疗技术岗位、护工岗位和一般服务性岗位,争取达到自理老人与工作人员数量10∶1、介助老人5∶1、介护老人3∶1的国家标准。三是加强敬老院改造提升。高标准改造护理专区,建设护理型床位,并配备专门的护士或护工,满足45%以上失能失智特困对象集中供养需求。
(四)稳中求进谋长远,进一步加大市场培育。一是加大社会化养老观念的宣传,改变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积极营造社会化养老的良好氛围。二是进一步激发民营医院兴办养老机构热情,力争每年有1-2家民营医院投资举办养老机构,增加医养结合型床位300张以上。三是做大养老服务产业。加快与长三角康养服务协同发展,落实《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池州行动方案(2020-2025年)》,明确“十四五”期间一体化试点的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吸纳沪苏浙资本来池新建高等级养老护理机构,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建筑设计,合理配备老年公寓、老年大学、酒店、医院、休闲娱乐等设施,综合运用订单式、保姆式服务和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提供个性化、高品质服务产品,吸引长三角中老年人群来我市修身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