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工作是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将落实“双减”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予以推进。目前全市166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落实了“一校一案”,提供了“5 2”课后服务,在全省率先制定“无证无照”学科类培训机构处置办法,关停38所“无证无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市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比例达到92.3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虽然我市“双减”工作高质量完成了阶段性任务,但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家长焦虑的现状,工作落实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课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学校课后服务形式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以作业辅导为主,课后服务的人力与设备支持有待加强,寒暑假还是课后服务的盲区。二是教学方式和质量有待改善。现行的制度建设、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评价模式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双减”改革的需要。三是政策宣传有待加强。政策宣传解读不够,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效应没有完全发挥。
“双减”工作是国家正在进行的一场重大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让教育回归本质。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完善课后服务体系
内容上力求丰富多彩。学校要结合实际推进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阅读等课后服务项目,不断充实课后服务内容,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重视劳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劳动,通过参与校园清扫、校外实践、志愿服务和职业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增加劳动知识,提高劳动技能。
时间上可以适度延伸。目前我市课后服务只是在学期内进行。寒假已经到来,建议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各学校将课后服务延伸至寒假期间,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操场等场所设施。要科学设计好课后服务的项目,把益智娱乐、拓展训练、观看影片、培养兴趣特长等活动统筹安排到假期服务中来。
保障上拓展服务资源。建议通过财政补贴和成本分摊的方式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通过政府投入、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加快社会实践、体育训练、劳动教育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发挥现有研学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教育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促进校内外教育相互补充。鼓励支持学校在课后服务中引入社区教育资源、社会公益力量,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教育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定期评估退出机制。
二、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家长对“双减”新政有不同的声音,无可厚非。要打消家长心中的顾虑,需要相关部门和学校共同担负起“减负不减质”的责任。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管理。学校要制定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方案》《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作业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组织教师深入学习,从课堂教学、家庭作业、课后服务等多方面渗透理念,与全体教师签定“作业布置与批改”工作承诺书,要求教师做到知准则、明底线、崇师德、守纪律。
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以教研组为单位,通过开展名师示范、同课异构、师徒结队、线上观摩、校本培训等多种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追求课堂实效,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使学生回归校园、回归课堂。
强化作业管理,提升作业质量。建议实行班主任、年级组、教导处三级作业管理体制,严格作业总量控制。教师要精准布置作业,作业设计要有层次、有弹性、个性化,作业难度和总量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学校定期对各班优秀作业和优秀作业设计进行展示。
创新评价模式,形成多元激励。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闯关做游戏”活动去代替“纸笔考试”,用学生个人成长记录去代替班级成绩排名。教育内外、学校上下要切实尊重教师工作的独特性和专业性,敬畏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尽量减少教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时间。
三、积极做好政策宣传
加强政策宣传宣讲。政府相关部门和各个学校要利用线下宣讲、网络新媒体宣传引导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家长们真正认识到实施“双减”政策的初心本意,并针对很多家长教育焦虑点在于中考升学率,建议相关部门开辟多种渠道积极向公众介绍有关实际情况,最大程度上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升学顾虑。
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家校社共育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行动计划》,让老师和家长携手加强对孩子的动态诊断、及时沟通。引导家长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利用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科普安全知识。
搭建学习教育平台。家庭将是孩子之后学习的主战场,市直相关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搭建家庭教育大讲堂、家长学校、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形式,引导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学习如何和孩子有效沟通,树立科学的育儿理念,与孩子共同成长,做一名合格的“智慧家长”。
我们相信,在政策叠加效应下,义务教育阶段的高竞争性、高选拔性将继续降温,让教育回归初心、让家长回归平常心、让人才培养顺心的目标必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