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支持池州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市第五次党代会要求加快建设现代文旅康养基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打响“山水池州·灵秀九华”旅游形象品牌。近年来,我市围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充分发挥生态绿色优势,持续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目前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4a级以上景区19家,“一池山水·千载诗城”品牌影响不断扩大。据统计,2021年来我市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的沪苏浙游客占接待总人数的84.97%,沪苏浙已成为我市旅游的重要客源地。但也要看到,我市文旅要素配套建设有待完善,文旅发展以主要景区点状开发为主,市县之间、县山之间联动不足,文旅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文旅产业缺乏主导产品,文化和旅游品牌影响力依然不够响亮。为此建议:
一、全力建设长三角文旅休闲名城
完善领导协调机制。顶格成立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人才保障、文化引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旅项目审批立项和土地利用、文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交通建设、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等政策,加大文旅发展支持,明确具体战术动作,优化文旅产业服务环境。
加大双招双引力度。组建具有一定专业度的招商工作组,聘请相关行业机构辅助招商决策。创新双招双引政策机制,引进长三角文旅头部企业落户,发挥文旅集团投融资和文旅产业基金引导孵化功能,加快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罗城文旅田园综合体、东九华旅游度假区、兴旅·蓝城石台春风颐养小镇等一批项目“招财引资”进度。
加快服务设施升级。加快建设市旅游集散中心,建成旅游集散及区域特色商业聚集区。完善城市绿道、骑行专线、旅游栈道、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观景平台等旅游休闲设施空间布局。规范设置各县区全域旅游全景图、旅游核心吸引物导览图。完善主要景区景点、重点旅游城镇交通标识、介绍牌和导游词。完善“一部手机游池州”服务内容,集成电子导览、电子讲解、线路推荐等公共服务功能。
二、全力打造长三角文旅示范品牌
打造一流品牌景区。立足主城区、环九华山、石台县、东至县四点支撑,打造主城区文化旅游集聚区、环九华山度假旅游集聚区、石台休闲康养旅游集聚区和东至生态文化旅游集聚区。放大九华山世界地质公园和核心景区的龙头效应,加快石台牯牛降5a级创建,加速推进杏花村、礼貌山、狮子峰、小七里湖等一批重点品牌文旅项目建设。
打造一批品牌线路。深化文旅资源整合和联投联销,加强与杭黄国际旅游廊道对接,争取“十四五”期间将池黄旅游廊道打造成长三角“城-山-江-湖-村”有机互融的国际黄金旅游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以九华山、九华天池、齐山平天湖、牯牛降等为打卡点的生态池州山水康养之旅。打造以朱备禅修小镇、墩上罗城、梅街源溪、七都高路亭、龙泉樱花小镇等集花卉观赏、农家乐、乡村民宿、池美味道为一体的田园风光之旅。打造以杏花村、秋浦河、秀山门、大愿文化园、陵阳古镇、南溪古寨为代表的池州古韵文化传承之旅。打造以“诗仙”笔下九华山、秋浦河、杏花村“诗山、诗河、诗村”等景区为依托,长三角独特的诗境胜迹之旅。
打造一众品牌文艺。着力打造杏花村文化旅游节、罗城民歌文化艺术节、西山焦枣开园节、福主庙会、东至陶公菊花节等文化艺术品牌,重点打造《千年傩》《凌霄花开》《悠悠南山风》《一盏马灯》《旗映牯牛降》等舞台艺术精品,让长三角游客在池州实现“白天过节、晚上看剧”,感受生态绿城、旅游名城文旅新体验。
三、全力推进面向长三角文旅产品消费
激活业态经济消费。深度挖掘池州美食特色,培育“舌尖上的池州”旅游餐饮品牌,重点发展九华素食、贵池鱼宴、特色山珍等主题餐饮,做响池州绿茶、九华黄精、秋浦花鳜、皖南土鸡、西山焦枣等一批在长三角“叫得响”的农旅特色产品。促进水磨玉骨绢扇、手工竹篮、如意镇纸、富硒茶叶等池州特色工艺美术品、手工制品和土特产品加快向文旅商品转化,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的池州特色“伴手礼”品牌。
做火小店经济消费。在九华山机场、九华山旅游码头、主城区集散中心、池州火车站等旅游集散区,建设“池州的礼物”示范店和品牌折扣店。突出“老字号 文创”,嫁接浸入式线上线下体验营销场景,形成人气旺、“烟火气”浓的小店集聚区。
点亮夜间经济消费。开通水上游线,对重点区域进行灯光秀和游憩节点设计,打造清溪河、平天湖、秋浦河、青通河、尧渡河两岸、龙泉樱花湖、尧渡三条岭夜间水墨灯光秀、水上游船、音乐沙龙等夜光慢游休闲项目。扩大池州旅游码头、九华山莲花小镇、平天湖夜间音乐沙龙、秀山门博物馆玩意市集影响力,鼓励开展荧光夜跑、街头表演等潮流活动。打造体验地道市井味道的美食夜市和夜购场所,在孝肃街、新西街、尧渡老街、青阳芙蓉湖等重要城市街区,推出一批深夜食堂、咖啡厅、酒吧和文创小店、国潮快闪店等,让夜经济“火”上交“游”,让市民乐美“打卡”,打造“夜池州”的特色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