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走好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之路,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的重大实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强化系统谋划,优化顶层设计,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较快发展,但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一是文旅融合发展层次不高。在推动“文旅 ”“ 文旅”过程中存在抓手不多、举措单一、载体单薄等困难。二是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条较短,集聚效应偏弱。大企业大平台较少,新业态新项目不多,度假、康养、演艺、夜间经济等新兴文旅业态少。三是要素保障是当前制约文旅融合发展的瓶颈。生态红线的限制,文旅项目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依然存在。目前市级文旅平台公司整合资源、融资、带动全市的作用还未彰显。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如下:
一、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点。加快推进历史人文资源深挖工作,摸清全市历史人文资源底数,通过文化元素赋能传统旅游业态,加大文旅产业融合力度,大力推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小七里湖文旅度假区、陶公菊邑小镇等文旅融合示范点建设,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二、建设特色文旅消费街区。推进一批文商旅融合示范街区项目建设,立足孝肃街、新西街、清溪河、九子古镇、九华老街、东流老街、石台茶城等现有街区,挖掘红茶老厂房及滨江街区资源,以“地域特色 文化元素”为切入点,打造“夜泊”夜游线路、“夜宴”特色餐饮、“夜娱”非遗演艺、“夜色”灯光秀、“秋浦夜宿”主题酒店等体验产品,建设集特色休闲街区、特色美食街区、文化体验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文旅消费街区。
三、发展旅游演艺业态。以九华山、杏花村、平天湖等实景为依托,以禅文化、诗文化、傩文化为核心,打造演艺项目。推动池州傩、青阳腔、目连戏、东至花灯舞等国家、省级非遗表演进景区,打造常态化非遗沙龙、综艺沙龙等小剧场演艺项目。
四、做强文化旅居产品。大力引进国内民宿产业龙头,推进公司化经营、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发展,推动初心叁舍、陌上·星空、飞地文旅等民宿综合体建设,打造环九华山、沿秋浦河高端民宿集群。
五、培育文化旅游商品。围绕将池州农产品打造为旅游产品、将旅游产品打造为文创产品、将文创产品打造为特色品牌产品的发展思路,打造池州旅游商品体系,培育区域地标品牌,推动九华黄精、霄坑绿茶、西山焦枣、富硒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结合非遗民俗、传统技艺,打造动漫折扇、文创谛听、文创雪糕等年轻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培育“舌尖上的池州”旅游餐饮品牌,将秋浦鳜鱼、贵池小粑、东至米饺、石台红烧肉、九华素食等打造成来池州必吃系列产品。
六、打造沉浸式体验文旅产品。鼓励景区、旅游镇村、文旅街区通过开设“剧本杀”“沉浸式真人rpg(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探索古镇、景区、街区、民宿、剧场等“ 剧本杀”的发展模式,赋予景、村、街新的文化内涵。发掘乡村人文资源,提供农民画、赏花会、农民傩艺、老布鞋等更具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产品,体验具有池州特色的乡村文化生活。开发百家宴、农耕节、福主庙会等农事节庆融合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旅游化建设。把公共旅游设施打造成具有池州文化内涵的文化景观,将公共文化场馆打造成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市博物馆、秀山门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创建更高等级景区。着力提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在旅游景区布局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数字化建设进程,积极推进市民文化中心建设,提升公共空间文化体验,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
八、强化文旅融合营销宣传。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积极参加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推进会,主动对接长三角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城市,积极融入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与文化旅游廊道,通过立体化营销宣传扩大池州文旅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地方特色节庆品牌,常态化开展杏花村文化旅游节、石台茶叶节、九华山庙会等节会活动,辐射周边城市,扩大影响力和带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