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政协、政协九华山工委,市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位市政协委员:
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是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是政协全体会议的重要内容。为切实做好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会发言内容要求
大会发言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升的重要议题,积极建言献策,为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贡献智慧和力量。
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要高度重视大会发言工作,按照“选题案由、政策依据、现实状况、存在问题、意见建议”预可研要求,坚持严肃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建言标准,小切口谋划确定选题,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撰写发言材料,做到针对性强、分析透彻、建言精准,力戒套话空话。附件所列选题仅供参考,可从不同角度选择关注点和切入点,细化选题,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意见建议。
二、大会发言的征集范围和形式篇幅要求
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市政协各专委会、各界别,可以本单位或界别的名义发言,委员可作个人或联名发言。大会发言分为书面发言和口头发言。大会秘书处负责大会发言稿的征集、审核工作,推荐并报请主席会议研究确定大会口头发言人选。未能安排作口头发言的稿件,以书面发言形式作为大会文件统一印发,或以其他形式转化。
各县区政协发言材料不少于3篇,政协九华山工委发言材料不少于1篇。市各民主党派、知联会发言材料不少于2篇,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残联发言材料不少于1篇,市政协各专委会发言材料不少于1篇。广大市政协委员应根据委员职责和自身实际踊跃参加。
提交发言稿请注明发言人姓名、界别、党派、工作单位、主要职务、联系电话。发言稿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
三、大会发言的提交方式和截止时间
大会发言材料征集截稿时间为2022年12月10日。发言稿通过智慧政协平台“会议发言”栏提交,或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至sun199490@foxmail.com,邮件标题上请注明“大会发言材料”。
联系人:孙倩,联系电话:13399663168。
附件: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参考选题
池州市政协办公室
2022年11月1日
附件
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参考选题
一、经济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力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地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动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构筑现代化产业体系
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坚持“一体化”和“高质量”,推进东部产业新城建设
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开发园区高质量发展
深化投资“赛马”激励机制,打好有效投资攻坚战
强化“项目为王”意识,推动经济提质扩量增效
完善工作专班机制,推进八大新兴产业发展
运用市场思维,推动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加快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做强产业链条,构建“龙头 集群”产业生态圈
创优产业生态,增强池州城市资本引力
实施差异化战略,提升池州城市人才引力
加快构筑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
持续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创新
加快推动产品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数字化
把握发展机遇,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
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加快创新主体培育,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推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
坚持“科创 产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池州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
完善新型政银担风险分担体系
加快打造全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加快提升省级半导体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能级
锻造产业优势,全面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加强与沪苏浙园区合作,打造产业联盟
大力推动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
助力池企抢抓rcep机遇,实现池州更高水平开放
发挥行业商协会在“双招双引”和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加快集中区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
加快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一号工程”建设
加快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建设
加快推进池州高新区建设,打造“千亿园区”
统筹发展东至“非化”产业,打造现代化工基地
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升级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擦亮“‘池’久满意”营商环境品牌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企纾困解难
建立健全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工作长效机制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营商环境高地
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优化长江岸线资源布局,提升池州对外运输环境
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合作
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旅游目的地
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地
加快打造长三角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地
充分利用水资源,加快硒水产业发展
加快建设现代文旅康养基地
推进“大黄山”(皖南)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
深化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试点,加快打造长三角重要休闲康养地
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构建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全力打造环九华山休闲度假旅游集聚区
加快池州民宿产业品牌化发展
抢抓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机遇,拓展深化合作空间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加快旅游集散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集聚发展水平
加快打造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中等城市
深度融入合肥都市圈,提升城市发展新动能
建设东部产业新城,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推动县城错位协同特色化发展
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提升城市能级,打造美丽家园
加快建设滨江滨湖滨河的山水城市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加快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加快完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城市功能
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连通江河湖库水系,加快打造现代水网
推动大健康产业加快培育
激活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能
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功能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构筑“三个一批”滚动机制
建立金融顾问制度,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推进基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
培育新兴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打造乡村振兴池州样板
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提升行动
推进“硒 x”融合发展,构建硒产业生态圈
做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
全力抓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
坚持数字兴农,大力发展数字农业新场景
做强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打造全域美丽乡村
扎实推进“两强一增”,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培育乡村人才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破除跨境电商发展瓶颈
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
二、政治建设方面
牢记“三个务必”,加快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
持续抓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整治
扎实做好佛教商业化治理“后半篇文章”
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大力锻造实干担当的干部队伍
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效能
持续深化纠治“四风”,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整治“慢怕懒假”,抓实基层减负
全面推进法治池州建设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更高水平平安池州建设
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机制化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
三、文化建设方面
用活文化资源,讲好池州故事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加强公共文化场馆建设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增强池州戏曲艺术传播力影响力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社会建设方面
促进养老抚育服务健康发展
构建多层次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推进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力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积极应对人口形势新变化
构建托育服务体系,助力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
落实国家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推进民生工程提质增效,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创新物业管理模式,破解物业收费难题
多措并举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构建现代乡村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法治池州建设
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提升疗休养服务水平,满足职工健康需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暖民心”行动
五、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
加快推进矿业经济绿色转型
加快皖江最美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管理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扎实推进禁捕退捕工作
加强重点河湖水环境综合整治
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
加快培育绿色新产业新业态
大力发展森林碳汇经济
增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增碳固碳功能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
推深做实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
加强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城市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
加快我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打响石台“中国生态硒都”品牌
关于实施矿产品运输廊道(专用线)项目的建议